通讯:13983250545
微信:ycsh638
QQ:469764481邮箱:ycsh6318@163.com
对虾养殖池塘中“藻相”和“虫相”的研究
对虾养殖池塘中“藻相”和“虫相”的研究
李爽1,丁茂昌2,潘玉洲1
(1.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,辽宁营口115004;2.广垦水产阳江良种繁育中心,广东湛江529535)
2014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约为24 hm2,占世界对虾养殖面积的12%左右,对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。该试验采取生物水质调控技术,从“藻相”和“虫相”入手,通过接种老水,使对虾养殖池塘中的单胞藻、轮虫、桡足类、虾苗形成稳定食物链,保持水质指标稳定,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。
1 材料与方法
1.1试验方法
试验在广东省湛江市广垦水产阳江良种繁育中心进行,养殖面积8 hm2,30口高位池塘,单塘面积2 668 m2。
养殖试验池为正方形,中间低周围高,分为A、B、C 3个组,A组9个池,编号为A1—A9;B组12个塘,池塘编号A10、B1—B10、C1;C组9个塘,池塘编号C2—C10。养殖场水源分为海水和淡水,海水经过沙井过滤,淡水水源分为地下深井水和地表淡水,在配水池内经过混合,经进水渠给各塘加水。
1.2水质监测与调控
1.2.1水质、理化指标监测与调控检测指标包括盐度、透明度、溶解氧、氨氮和亚硝酸盐。
1.2.2单胞藻的定性监测与调控浮游植物的监测:从接种藻水开始,每两天对A1、B1、B4、B5、B7、B10、C10七口塘进行浮游植物的定性监测;其余23口虾塘每星期作一次定性监测。
浮游植物的人工调控:在养殖过程中,如监测池塘“藻相”不好,或将要“倒藻”时,人工用水泵抽调引种,保持单胞藻优势种为卵囊藻和硅藻。
1.2.3轮虫、桡足类的监测与调控浮游动物的监测:从接种藻水开始,每两天对A1、B1、B4、B5、B7、 B10、C10七口塘进行轮虫和桡足类的定量监测,定量方法为每口塘上下风头各用浮游动物网过滤5 L(用浮游生物网在塘20 cm以下的水层来回各捞1 m间距)池塘养殖水,经固定后取样在显微镜上观察。其余池塘每星期作一次普查监测,监测结果用多度法表示。
浮游动物的人工调控:主要是通过水泵用200目、80目的过滤网,抽滤或抽调轮虫和桡足类,控制轮虫和桡足类密度,并保持两者适当的比例。
2 结果
2.1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
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(详见表1),A1等七个塘的监测,平均水温25.7℃,最高温度32℃、最低温度17.5℃;平均pH值,最高9.32、最低7.20;平均DO 6.7 mg/L,最高15.6 mg/L、最低1.40 mg/L;平均透明度44 cm,最高125 cm、最低20 cm;平均NH4+-N为0.81 mg/L,最高2.75 mg/L、最低0;平均NO2-N为2.88 mg/L,最高8.76 mg/L、最低0。
2.2水生浮游生物监测结果
2.2.1单胞藻监测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对A1等七个塘的监测,定性分析,其中的浮游植物隶属7个门的14个目,39个属。包括蓝藻类2目6属,占总属类的15.4%;硅藻类4目9属,占总属类的23.1%;金藻类1目4属,占总属类的10.3%;隐藻类1目2属,占总属类的5.1%;甲藻类2目5属,占总属类的12.8%;裸藻类1目2属,占总属类的5.1%;绿藻类3目11属,占总属类的28.2%。各养殖池塘中,养殖前期均为绿藻类的卵囊藻、小球藻为优势种;中后期均为硅藻类的圆筛藻、角毛藻为优势藻。
表1 养殖期间A1等七口养殖塘主要水质指标监测情况 mg/L
注:括号内为平均值。
2.2.2轮虫监测结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,轮虫在养殖前期的5 d左右达到最高峰,轮虫密度达到10 000个/L,然后逐渐下降,养殖日龄达到30 d左右就几乎没有检测到轮虫了,到了养殖中后期又出现了少量的轮虫。
2.2.3桡足类监测结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,桡足类在养殖前期的15 d左右达到最高峰,密度达到500~700个/L,其种群密度以幼体为主;在养殖中期30~60 d时,桡足类密度的密度较低,维持在100~300个/L,其种群数量以成体为主;养殖日龄60~90 d,桡足类成体数量最低,但幼体数量高于成体种群数量。
3 小结与讨论
该试验采取的生物水质调控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“加入老水”措施,“老水”是在冬季利用两个高位池提前培养的,“老水”的主要浮游生物组成是单胞藻(卵囊藻)、轮虫、桡足类。在放苗前引老水接种20~30 cm,控制池水透明度在35~70 cm。试验结果表明单胞藻引种效果良好,各养殖池塘中,养殖前期均为绿藻类的卵囊藻、小球藻为优势种;中后期均为硅藻类的圆筛藻、角毛藻为优势藻。轮虫在养殖前期的5 d左右达到最高峰,轮虫密度达到10 000个/L左右,然后逐渐下降。桡足类在养殖前期的15 d左右能达到最高峰,密度达到500~700个/L,其种群密度以幼体为主。
通过接种老水,引种到新的池塘环境中,不仅使单胞藻、轮虫、桡足类、虾苗形成食物链,为虾苗生长提供生物饵料营养,重要的是增加池塘“新水”环境的水生生物多样性,保持水质理化指标稳定,尤其是溶解氧和pH值的稳定,为虾苗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。
该试验重点是进行了池塘环境中的“藻相”和“虫相”的定性和定量研究,探讨单胞藻、轮虫和桡足类的三者关系。同时,对裸甲藻的发生规律以及其对养虾生产的影响也做了调查研究,研究发现裸甲藻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,大量繁殖时池塘处于缺氧状态,对虾摄食减少或基本不摄食,严重抑制对虾的生长。通过定向引种有益单胞藻和桡足类对于控制裸甲藻效果显著。在小型试验研究中发现,桡足类的幼体直接摄食裸甲藻,提高水环境桡足类的种群密度,可有效降低裸甲藻的种群密度。另外,在研究中还发现,桡足类对水环境的稳定,尤其是保持“藻相”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。
关于养虾池中“菌相”,目前还没有进行跟踪监测调查,在养殖中后期,如何应用菌、藻、虫三相共生进行生物水质调控技术、保持水环境稳定、提高池塘生产力,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。
声明: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
欢迎关注本站"养鱼第一线"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!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!将为你精诚服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