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:13983250545
微信:ycsh638
QQ:469764481邮箱:ycsh6318@163.com
太湖患上“营养病”,渔民被迫上岸
遍体鳞伤的太湖
太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,横跨江浙沪皖3省1市,湖域面积为2428平方千米,这里自古就生产各种水产品,有“天然活鱼库”之称,有记载的为107种,例如鳜鱼、河蟹、鳗鱼等,在市场上深受欢迎,太湖也养活了很多渔民,他们依靠捕鱼为生,收入很是可观。
新中国后,太湖就被重点开发, 周边一万多渔民依靠捕鱼获得经济来源,赚上了可观的收入。不过如今太湖也落得和洞庭湖、洪泽湖等相同的问题,基本已无鱼可捕,主要是过度捕捞现象很是严重。
老王是太湖的老渔民,已在太湖捕捞30多年,他表示90年代时太湖的渔获很是丰富,四大家鱼随处可见,每次出船打鱼总能满载而归,一天收入几百元不成问题。然而近10年,太湖的渔获少得可怜,很多时候一下午也抓不到几条鱼,且就算是收获一批鱼,但个头都比较小。
老王称,周围不少渔民抓不到鱼后,则是私自违规用上绝户网捕鱼。他们为了能获得更高的收益,用上了各种捕鱼术,结果捕捞严重过度,很多巴掌大的小鱼也被抓捕上岸。尽管这些鱼食用价值不高,却可以卖到饲料厂或鸭厂等,也能赚上一笔钱。
当然,偷鱼、电鱼的情况也不少,休渔期总有一些人冒着风险捕鱼,很多人更是用上了捕鱼器,所到之处一网打尽。正是恶性竞争,让太湖的渔获量年年降低。

很多渔民尽管明白“过度捕捞”的弊端,但还是昧着良心加入捕捞大队中,如今太湖的鱼业种类不足五十种,反而渔船量一直在不断上涨。70年代时机动渔船量才184艘,不过90年代就达到4282艘,如今更是高达6600艘,捕捞强度远远大于渔业的生产恢复速度。
有数据显示,太湖一公顷水面上可产113.9千克水产品,一年的捕获量应该把握在2.8万吨以下,然而,2006年渔获量超3.5万吨,2017年更是超6.8万吨,显然这已破坏了渔业的平衡,就算如今已人工养殖,依旧无法填补那么大的缺口。
为了不让太湖“无鱼”,政府每年都要投放可观的鱼苗,但80%的鱼苗当年就会被捕捉,人工放苗的效果并不是太出色。

患上“富营养病”
真正让太湖“遍体鳞伤”的主因是富营养化严重,早在80年代蓝藻就频频爆发。在八九十年代,正是环太湖城市如苏锡常快速崛起的时候,这里以0.38%的面积创造11.7%的GDP以及21%的财政收入。
不过经济发展的同时,污染问题也让人头疼,那个年代纺织厂、化工厂比较多,但却导致环境受污染严重,90年代政府就投入了100多亿进行污染治理。
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氮磷含量高、温度适宜、水流比较慢,藻体细胞丰富。而蓝藻频频爆发,也是湖泊污染严重的表现。早在21世纪初,渔民就在加速上岸,毕竟蓝藻污染严重,渔业就会受到重创,鱼儿的生长受阻,结果捕捞不到鱼,渔民只好提前上岸,不然可能养不活自己。

每次蓝藻爆发后,水里都会因缺少氧气,结果鱼虾大量闷死,这些都是渔民不愿意看到的。
除了工业废水超排带来的污染外,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也很多。所谓农业污染,也就是加大对肥料的添加,水稻本身就喜肥,农民只能加大化肥用量,不过化肥利用率不足40%,这些化肥经过河水汇集进入太湖中。
太湖中产量最高的是湖鲚,2008年的渔获占比为63%,之所以产量这么高,其实和富营养化有关,因浮游生物增多,可补货的猎物增多,从而让湖鲚更好的生长。

然而,富营养化过渡就会引发蓝藻危机,蓝藻中的毒素成分比较多,对鱼虾的生存也造成危机。为了调控蓝藻,渔业部门也提倡养殖鳙鱼、鲢鱼,目前来看确实起到不错的成果,但蓝藻问题依旧存在,市民们已经司空见惯,而那些渔民也纷纷“上岸”。
此外,太湖围网养殖也加快了污染速度,毕竟那些饲料不可能全部利用起来,时间长了就会在水里富集,再次导致水质污染。

为了能让“天然活鱼库”再现,官方也宣布太湖流域从2020年10月开始进入十年禁渔期,让那些经济鱼类有足够的休养时间。在这一背景下,渔民们只能被迫上岸。相信随着十年禁渔计划,太湖的水质会有所改变,渔获量也能增加。
声明: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,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。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。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!
欢迎关注本站(可搜索)"养鱼第一线"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"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"以及头条号"水花鱼@渔人刘文俊"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