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:13983250545
微信:ycsh638
QQ:469764481邮箱:ycsh6318@163.com
研究证实动物也会说复杂“语言”
《日本经济新闻》6月22日刊登题为《动物也会说复杂的“语言”》的文章,内容编译如下:
长久以来,“语言是人类独有”这一观念深入人心。然而,这种认识正受到挑战。推动这一转变的是,源自日本的研究正走向世界,它清晰展现了鸟类、黑猩猩等动物如何运用复杂的叫声与同伴沟通交流。人类因拥有语言而自视优越,认为自己与众不同。但最新研究质疑这一观点,再次提醒我们:人类本质上也是动物王国的一员。
能玩转复杂语法来“聊天”的,可不止人类。东京大学副教授铃木俊贵2017年就在美国科学杂志《当代生物学》上发表论文,揭示了大山雀叫声的奥秘。
比如,“噼——叽”代表“警戒”,“嘀嘀嘀嘀”则是“集合”的信号。神奇的是,当这两种叫声组合成“噼——叽,嘀嘀嘀嘀”时,意思就变成了“边警戒边集合”。听到这个组合叫声的大山雀,会立刻警惕天敌(如伯劳鸟),同时向同伴靠拢。
但是,如果把录音倒过来放,变成“嘀嘀嘀嘀,噼——叽”,鸟儿们就几乎不理不睬了。铃木解释说,这恰恰说明鸟类的“语言”也有类似人类的语法规则,顺序一乱,意思就不通了。他推测,“大山雀语”可能拥有上百种不同的语法结构。
但这个发现捅了“马蜂窝”,语言学家等专家纷纷跳出来反驳,毕竟当时大家都深信使用语法的对话是人类的“专利”。铃木回忆道:“我们摆出实验证据,逐一对异议进行了反驳。”
2022年,铃木副教授在英国《自然-通讯》杂志上发表论文,揭示了大山雀不仅能听出不同同伴的叫声,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。
可以说,铃木副教授开创了动物“语言”研究的新领域——动物语言学。近几年来,针对不同动物的类似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比如,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西蒙·汤森的团队2023年在《自然-通讯》杂志上发表论文称,黑猩猩会融合两种不同的叫声,创造出传递新信息给同伴的“合成信号”。
具体来说,野生黑猩猩受惊时会发出“呼——”的长音,捕猎时则发出“哇啊”的叫声。而当它们遭遇蛇类时,会将这两种叫声组合起来,发出“呼—,哇啊”的声音。研究人员推测,这很可能是向同伴发出“小心有蛇”的警报。
为了验证黑猩猩是否真能理解这种组合叫声的含义,研究人员做了个实验。他们给黑猩猩播放事先录好的声音。结果发现,单独放“呼——”或“哇啊”时,黑猩猩反应平平,可一旦播放组合起来的“呼——,哇啊”,它们立刻有了动静。有的凑近扬声器,有的则像真遇到蛇一样,麻利地爬上树往下瞧。
更有趣的是,有些动物说不定还会像人类那样,用独特的“名字”称呼同伴。2024年,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员迈克尔·帕尔多的团队就在《自然-生态与演化》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,他们研究了野生非洲象的叫声。
帕尔多团队用人工智能仔细分析大约100头大象呼唤父母、孩子或兄弟姐妹时的叫声特点,包括音量、频率等数据。分析显示,同一头大象在呼唤不同的亲人时,发出的声音各有“特点”。接着,他们给17头大象播放这些录音。当播放呼唤某头特定大象的声音时,那头被“点名”的大象会更快地循着声音找过来。大象之间可能真的在用某种“名字”互相招呼。
此外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也提示,抹香鲸大概能通过调整叫声的长短等方式进行“交谈”。部分鸟类和哺乳动物,很可能掌握着一套复杂的“语言”系统。
以往,许多人认为只有人类拥有语言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在书里断言过“唯有人类拥有语言”。连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也认为,动物的叫声不过是情绪的发泄。
但是,如果多种动物都在使用复杂的“语言”,那么视人类为特殊存在的依据就变得薄弱了。这些研究让我们看清自己不过是地球上万千动物中的一种。或许,这份认知的刷新,正能促使我们对其他生灵多一份理解与温柔。
声明: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,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。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。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!
欢迎关注本站(可搜索)"养鱼E线"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"养鱼一线"以及头条号"水花鱼@渔人刘文俊"!